×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半岛官网【儿童友好】1米高度看城市:全球四大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案例

  半岛官网【儿童友好】1米高度看城市:全球四大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案例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于第二次人类居住会议上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这一倡议旨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

  目前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已经深入全球38个国家,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获得儿童友好型城市称号,覆盖了3000多万儿童。

  我国于1990年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于2006年开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始共同推广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建设目标: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

  展望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制定城市各类儿童友好空间与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公共空间设计,推进城市建设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满足儿童服务和活动需求。

  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考虑儿童需求,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儿童需要。健全推进儿童优先发展工作协调机制,重点在政策协调、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方面形成合力。在城市发展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决策中引入儿童影响评价。探索应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儿童工作方式方法。

  加强城市街区、社区、道路以及学校、医院、公园、公共图书馆、体育场所、绿地、公共交通等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

  建设适合儿童的服务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推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儿童厕位及洗手池、儿童休息活动区等。加强儿童友好街区建设。

  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优化校园周边步行线路规划和人行设施,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过街无障碍设施。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儿童安全出行能力。

  建设社区儿童之家等公共空间,为儿童提供文体活动和阅读娱乐场所。增加社区儿童“微空间”,鼓励社区打造儿童“游戏角落”,提供适龄儿童步行路径和探索空间,合理增设室内外安全游戏活动设施。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参与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来。如美国丹佛、日本东京、荷兰代尔夫特、德国慕尼黑,采取了若干措施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全面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体系,加强保障儿童受保护权益,营造安全的城市环境,塑造多样自然的儿童友好空间等。

  “见学地景”指在社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儿童友好”理念,通过儿童随处可见的设施、建筑、游乐场、自然景观等,使所有儿童可以随时随地安全、方便地玩耍和学习,为儿童创建亲近自然、了解知识的场域,打造一个亲和儿童的城市空间。

  素有“美国第一儿童友好城市”的美国丹佛市就以打造“见学地景”模式闻名。见学地景项目将小学游戏场地改造成了更加具有创新的玩耍和学习空间,在整个科罗拉多州的学校中脱颖而出。以前的学校游戏场地只有碎石和老旧的游戏设施,而现在多变的设计和游戏设施可以激发孩子们更多的活动。

  Conservatory Green是丹佛两所公立科技学校的共享校园。这种见学地景结合了动物、昆虫和植物的颜色、图案和纹理。设计特色包括融合有趣和丰富多彩的象征图案,如蝴蝶的生命周期走道、涂在沥青上的美国地图、带有蜻蜓图案的自然主题游戏设备、嵌入游戏坑的抽象昆虫形态,以及将蜜蜂的飞行路径整合到户外冒险区。动物和自然的主题贯穿整个场地。探索区以植物为主题,包括一个室外教室,可以进行触觉行走。户外探索区有天然材料以及许多原生植物构成。

  场地中还包括一个浅的砂岩圆形剧场,其遮阳结构以叶子切割为特色,一个巨大的杨木树桩创造了野餐桌和座位,以及一座横跨鹅卵石河床的人行桥。蚀刻的踏脚石嵌入在碎石人行道上,树桩小径形成了具有冒险性的平衡步行道。社区中还设计并安装了异想天开的通心粉形状的花园床,用于实践学习体验。

  见学地景为儿童创造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儿童的感性意识和创造性,并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多个“见学地景”空间逐步形成网络,成为不同规模和层次且儿童步行可达的户外游乐场地,大大提升了丹佛的儿童吸引力和城市魅力。

  英国政府对儿童游戏空间建设十分重视,一方面,对儿童游乐场、学校操场等正式的游戏场地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投入;另一方面,对街道、社区、城市公共空间等非正式的游戏空间也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

  从20世纪40年始,英国一直在社区和地方区域建设冒险游乐场。相比其他国家,英国的游乐场、学校操场等游戏场地普遍具有更多的冒险元素,包含更多自然式的设计,例如沙子、泥坑、树桩、轮胎、砖块等“高风险性”物品。

  据数据表明,冒险游乐场更具吸引力,接触可控的风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经历,有利于帮助儿童建立韧性和毅力等素质。

  作为冒险游乐场的代表,伦敦市威尔士戴安娜王妃纪念游乐场(Dia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 Playground)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开放式游戏选择,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全尺寸的木制海盗船,作为孩子们的攀爬区域,周围是沙子,可供孩子们在其中玩耍。

  冒险游乐场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冒险意识,并鼓励他们挑战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在威尔士戴安娜王妃纪念游乐场外张贴有一张告示,“这个公园会有意地提供一些风险,使孩子们能够在可控的游戏环境中培养风险意识,而不是在不受控制和没有规则的世界里承受类似的风险”。

  儿童的游戏活动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偶发性和很高的自由度,城市建设应鼓励儿童游戏活动的发生,并使游戏行为自然渗入城市的每个角落。英国利兹市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通过设置快闪公园的方式,鼓励儿童更多地使用城市公共空间。

  2016年,利兹市议会与“儿童友好型利兹”组织合作,在市中心的公共空间设置了快闪公园。快闪公园鼓励儿童和家庭更多地使用公共空间,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户外娱乐。例如半岛官网,圣约翰教堂的快闪公园设置有可攀登的雕塑、长凳和植物,形成一个临时的游戏空间。公园在整个暑假期间开放,目的是为儿童提供在市中心玩耍的空间。

  快闪公园、“游戏街”等临时性场地具有能够灵活利用季节、场地的特点,可以为单调的公共空间带来活力,庭院、沿街商铺等环境也深受儿童的喜爱。这些空间可供儿童自由探索,进行非结构化的游戏和社交活动。

  伦敦的“步行巴士”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所谓“步行巴士”其实是一群孩子在两个以上大人的护送下步行上下学的方式。“步行巴士”是由参与的家长自发组织轮流护送孩子,其中一名成年人充当“司机”的角色走在前面带领整个队伍通行,另外一名则充当“售票员”角色跟在队伍后面。

  “步行巴士”同传统的巴士一样设有固定线路和“巴士站”(沿途可以让孩子们加入“步行巴士”的地点),并且也规定了固定的“接站时刻”,并且选线、道路提示与设计以及站点位置都经过认真考量,保证了儿童的出行安全。

  慕尼黑的奥林匹亚公园里有个奇妙的城中城,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是七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孩子。周一至周五的十点到下午五点,每个孩子都可以来这里上班,在这个城市作主人。这个“城中城”就是举世闻名的缩影版慕尼黑市,又名“小慕尼黑市”,孩子们在这个城市当家作主,父母也只能作为访客通过“签证”进入城市最多一小时,且不能干涉孩子们的活动,所以这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孩子城”。

  在慕尼黑市政府的主导下仿照真实的城市设施和社会生活所规划出来的属于市政府在假日期间为孩子们提供的福利性教育项目。每个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场,全天候免费饮食,名义上孩子们可以用“工作”挣来的钱去自由消费,其实“城市生活费”都由市政府和有关赞助企业提供援助。运营孩子城的本意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参与式的方式,尽可能让孩子们关注和接受社会的发展,学会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特别是培养对他人、社会、大自然的尊重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也让孩子们明确自己的公识和义务。

  在孩子城里孩子们可以去到不同的地方,对应这些城市设施,孩子们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市长、记者、厨师等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有230多种职业和800个工作岗位可供选择,挣取薪资自由消费,还可以体验丰富的生活,观看不同的活动。

  德国的慕尼黑机场是世界十大儿童友好机场之一,室外的公园不但有大型游乐场、蹦床、小型蒸汽挖土机、迷你高尔夫球场,孩子们在历史名机和救援直升机的展示区还能扮演飞行员,借助望远镜还能看到停机坪上飞机起降的全景。

  在室内,孩子们能观看“和米老鼠一起旅行”“所有飞机正在起飞”等德国儿童TV的节目。在机场的购物休闲区,有供孩子乘骑的KiddieRides和柏林航空公司的Kinderland,在那里,专业老师会带孩子们玩游戏,家长也可以购物、吃饭,放松一下自己。

  2019年,市妇儿工委就提出在全市范围内立足街镇创建儿童友好社区,从儿童生活的社区开始,逐步推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

  依托全市各街镇、居村资源,以儿童服务中心和儿童之家为阵地,以嵌入式、菜单式、分龄式服务为儿童打造一个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强儿童及其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为小朋友改造了户外活动空间,有能跳房子也能打篮球的下沉式广场、能种蔬菜瓜果的小小农园、还能顺着彩虹斑马线找到儿童游戏操场。

  五里桥街道打造的“2+N”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阵地,即2个儿童服务中心、N个儿童之家,以0-6岁、6-12岁、12-18岁儿童三个年龄段设置室内室外活动空间,让附近小朋友有了专属活动空间。此外街道还把儿童议事会与“三会制度”巧妙结合,招募25名儿童议事会议员,开展听证会、协调会、评估会,挑选优秀议题纳入社区居民协商会中,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让儿童议事会真正做到参政、议政,为儿童自己的权利发声。

  上海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建设已纳入《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妇儿工委与杨浦区人民政府通过市区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杨浦滨江5.5公里公共空间打造一个儿童友好、人人友好的示范区。

  围绕杨浦百年工业遗迹和滨江生态格局特色,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编制示范区规划设计导则和体系,构建包括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绿化景观、社会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生态系统;制定儿童步道、儿童标识、托幼场所、母婴室、儿童厕所、商业餐饮等公共设施和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实现杨浦滨江度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将上海国际儿童中心(暂定名)落户杨浦,搭建对外交流和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儿童友好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使杨浦滨江真正成为一个包容性、开放性、国际性的全球儿童友好会客厅。

  另外,上海市杨浦杨树浦电厂的公共游乐空间、浦东前滩的儿童乐园、徐汇滨江的主题活动公园、长宁苏州河桥下运动空间等等,都充分体现儿童友好理念,也成为很多家长口口相传的溜娃“圣地”和“网红”打卡点。

  完善儿童政策体系、优化儿童公共服务、加强儿童权利保障、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改善儿童发展环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多方共同努力,线米高度看城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