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跟着人心走 麦兜响当当

  跟着人心走 麦兜响当当在一连串好莱坞包围中,这部仅80多分钟的《麦兜响当当》,却霎时骤成“当当响”头牌:先是连连击败海外举世闻名的“动漫巨人”《变形金刚2》、“魔法大师”《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再是轻松胜过国内年初大火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最新业内预计:该片是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动画电影!

  已经都知道,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要“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也已经知道,其实有不少反映,这一部动画片不如以前的麦兜系列片。但无论高声欢呼还是中途退场,票房神话已是事实。那么更要问一句,这只姓麦名兜的“票房神猪”——凭的是啥?

  【记者观感】梁建刚:《麦兜响当当》是关于麦兜的第四部电影。一只生活在香港普通家庭的小猪麦兜,学习不好,有点傻、有点慢、十分单纯。与麦兜相依为命的妈妈麦太,在时下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中苦苦打拼,却终告失败。于是带着麦兜去了湖北,让儿子在武当山上学武,而她学习经商。但最后,开的店还是倒闭了,努力学武的麦兜也在比武大赛中输掉了。影片结尾,麦兜回到香港,很多年后,同学阿May偶然发现,麦兜开了一家“快快鸡店”……故事非常简单,而时代背景正是经济金融危机的当下。

  【专家视点】石川(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上海电影家协会):和之前的三部麦兜很不一样,第四部麦兜赋有当下很多新内容,尤其是正在发生的一种“文化碰撞”。麦太生活出现困境,选择辗转内地淘金;麦兜这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被送上了内地的武当山;麦子的各种“无厘头”发明……这些其实都折射出香港人在当下的时代背景里,对自身文化格局和一些现实境况的嘲讽。和“经济金融危机”一样,这种“文化碰撞”,本身就是普遍现实、当下共鸣,具有鲜明而紧贴的时代性。尤其年轻白领这一代,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更深刻挖掘背后的精神寄托。

  【编后感言】麦兜是个时代男。就和孙悟空一样。悟空与麦兜,经典与现代,说麦兜超越了孙悟空有些过,可毫无疑问,1980年代出生的麦兜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行动,牢牢抓住了很多1980年代前后生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的心。他们经历了香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那一段历史进程,并从中与麦兜一样遭遇过现实挫折、感受到生活压力,因而有些钝感甚至懒散,却从不放弃自己的内心。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发挥文化引领功能的独特主流文化点,踏准了这个点,文艺作品会获得非凡生命力。世界动漫史最成功的那些经典形象,亦无不如此。诞生于20世纪初的《丁丁历险记》表现了处于扩张期整个欧洲的雄心壮志,1950年代出现的小狗史努比真实表达了美国战后一代少年的焦虑与梦想,而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的加菲猫,则完全是消费时代人类的自画像。这些经典,恰如麦兜,都是在与人的命运与共的呼吸中,才散发出如此迷人的气质。

  【记者观感】梁建刚:没有惊喜,没有,故事也是断断续续,这却正是麦兜故事的一贯风格。情节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个细节和背后承载的含义。那些看似琐碎无聊、充满挫败感的点滴,展现的是现代普通人在屡战屡败中的坚持。作者将人性的主题注入麦兜,于是这只小猪产生了一种渗透心灵的人文表现力,而它表现的,正是人类的永恒困境——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这已是几个世纪以来文学作品描绘的主题,却也正是当下不少影视作品所缺。麦兜故事不是小说而是散文,《麦兜响当当》就是一部普通小人物的电影,而麦兜对我们的贡献可能正是:在这个技术不断发展与物质膨胀的时代,他保持了单纯。

  孔令君:影片给我的感觉并不如麦兜外貌那般可爱。大部分故事情节,雷同于最初的《麦兜的故事》。故事内容的散乱,很多成年观众也连呼看不懂。片中穿插的麦兜祖先麦子几进几出,直接打破了叙事连续性,结尾阿May看到开鸡店的麦兜,希望表达对纯真童年的感怀,可仍突兀。剩下印象就几段搞笑。“麦兜”故事曾让我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太多无奈,但当沦为一只单纯无厘头搞笑取胜的猪时,他怎能感动人?

  【记者观感】林环:这只猪很纯很善良。80多分钟的片子,看得哭了笑、笑了又哭,但从中看到的并非自己,而是仍残存以上品质的一位挚友——街头乞丐头发花白,她暗暗抹泪;在外滩邂逅一对男女,称从港来沪旅游被偷,她竟将借给对方,并尽地主之谊陪同游览……故事结尾一点不好笑,她经历了一次最痛苦的幻灭。麦兜的朋友阿May说,有些奇迹不是biu一下就出现了。如果过了很多很多年,他(指麦兜)仍然像小时候那样纯,奇迹已经发生了。我们活着,无非也就需要面对自己,面对心灵深处。

  尤莼洁:觉得这个情节拖沓、东拉西扯的片子有些意思,是因为看电影时,麦兜不停地让我想起3岁半的儿子。他也是这样傻傻蠢蠢,会问我:“面包车是不是运面包的?”幼儿园英语测验得了C,喜洋洋地跟我说C比A和B都厉害;不会背唐诗,到现在连2加2等于多少也不知,一教就耍赖。他的理想是上电视广告里的挖掘机学校,学成后开挖掘机。他胆小,人长得高高大大,但被小个的小朋友打了也不敢还手,而且根本没有心理学教科书上所谓的“挫折感”。他挺爱表现,但说实话唱歌跳舞讲故事没一样有天赋,有一次他自告奋勇代表班级参加幼儿园数豆子比赛,结果得了最后一名,也没见他内疚或伤心。他对和医生有关的东西才会感觉敏锐,除此之外,钝感力如此强大,就像麦兜这只小猪。

  【专家视点】石川:从影片本身看,它的逻辑性不强,叙事结构与人物也不够完整,缺点还蛮多,但是背后的文化意义却很深刻。香港在经历了回归、金融风暴等风雨后,麦兜已经成为香港人直面困难的精神写照,让内地人看到香港人的喜怒哀乐。这一层次的文化涵义使影片脱颖而出

  【编后感言】麦兜是只文化猪,还在于他能让我们想到朋友的纯、儿子的真。在今天,在心底,还有什么能让你停下脚步、傻傻期盼、流下泪水?人类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不在别的地方,那些关于美、关于爱、关于对理想的追求,永恒打动人心。

  麦兜是只文化猪,他这个文化还挺有这一代人的时代特点。比如它的,是傻傻、笨笨而又纯纯的。麦兜之父谢立文说,“麦兜暗示了一个可能性,你可以像麦兜这样生存,也可以很成功。”不聪明、没速度、懒懒的麦兜,真正所有的只有善良,坚持善良坚持单纯。而这样的气质,对生活在现代城市巨大压力之下的一代人来说,如此让人动心。

  【记者观感】周楠:为什么去看麦兜?有个答案显而易见,麦兜原本响当当。周围很多朋友是“麦粉”,这只香港小猪诞生21年来,无论是漫画,还是电视电影,一直走着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因而电影上映前,这只粉嘟嘟的小猪就令人无限期待。而这一次,这部动画电影在后期营销上,下的功夫也真够多半岛官网下载。各地少儿频道滚动推出麦兜系列电视剧、电影广告;推出麦兜信用卡;上映前卫视频道推出麦兜专题节目;24日首映开始的连续10天时间内,出品方在50家影院每天抽出一名幸运大奖;麦兜相关产品同步在淘宝店开张……整合媒体,产品衍生,多重富有创意的营销着实让市场为之一新。票房的火爆和强大的营销有多少关系?准确数据不得而知,但起码是正相关。于是,我们进了电影院。不过再高明的营销也只是手段,要想实现票房的持续高位,关键还在内容。麦兜能否持续火,还要靠市场说话。只建议一句,相比丰满的电影营销,观众更希望看到丰满的电影形象。

  【专家视点】石川:麦兜的成功更多源自影片本身还是其营销模式?在我看来,这两方面麦兜走得都挺成功。而拥有SMG、上影集团等强力出品商的媒体资源、广告轰炸,使麦兜更加拥有市场基础和消费口碑。一部动画成功需三点要素。第一,动漫原创力,这方面中国人不缺乏想象力。第二,成熟的市场环境,需要养成受众的消费习惯。这方面香港的“麦兜”包括了漫画、影视等一系列作品,走全方位的多媒体策略,消费主力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就仅仅占据影视部分,受众面相对锁定儿童。第三,体制政策,这方面是中国动漫发展的一大障碍,行政条块、产业链组合的优化很重要,要摸着石头过河。

  【编后感言】麦兜是个质优品。他有帮营销员,但首先是这只猪的肉好,是优质品,是上好佳。“跟”着人心,跟着人“心”,跟着“人”心,其实是一以贯之的。好的作品、好的文艺、好的文化产品与产业,也都是打通内容营销任督二脉,两者本就相得益彰。只是怎么打通,倒是值得深思。为什么一部《花木兰》,迪斯尼能拍得让人连看10遍?为什么美国乃至动画,都可巧妙宣扬国家精神?包括这只麦兜,为何能引起如此的票房共鸣与心灵共鸣?当然不是照搬,但须正视研究。

  29日晚在和平影都随机调查,105位买票看《麦兜响当当》的观众中,有79人是年轻人,有18位小孩,有8人是中年以上。

  和平影都检票员王惠也介绍说,印象中每10位看《麦兜响当当》的观众里,有6位是年轻人,3位是小孩,1位是中年以上。

  另外现场随机询问的54位看完者中,有26位表示很好看,大多是小孩;有15位表示还可以,大多是年轻人,还有13位表示不好看,大多是年龄稍稍偏大些的年轻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