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搬”出来的幸福新生活 甘孜州着力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搬”出来的幸福新生活 甘孜州着力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干净整洁的院落,精心设计的楼房,装修一新的房间,十分便捷的生活环境……党的以来,甘孜州通过易地搬迁搬出来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后续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的目标。

  特别是2023年以来,甘孜州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着力推动了全州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搬出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有效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激发其自主增收的内生动力,甘孜州依托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力量,通过州内各大重点项目建设、帮扶企业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吸纳搬迁劳动力务工就业。

  在白玉县沙马乡德西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不少年轻人每天都约好一起出门,前往十多公里外的某重点项目施工现场务工,村民扎西多吉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搬迁前,老房子地势偏远、基础条件落后,并且气候条件恶劣、山高路险,每出一趟门家人都十分担心。搬迁下来后的新房就在国道215线旁,交通便捷,安置点各类配套设施都很齐全,特别是搬迁点不远处有不少大型项目正在施工,这给了他们很好的工作机会,挣钱的同时还能兼顾家庭,现在的生活让他很满足。

  这个只有87户376人的崭新村庄,村民们不仅可以就近前往各个项目建设现场务工,更有不少村民把自家藏房的房间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收取租金贴补家用。有的群众,还在自家一楼开起了小超市、小餐馆,生意都还不错。

  而在甘孜县,就业技能培训的重点放在了各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缝纫、烹饪、摩托车维修、挖掘机操作……在充分调研了解群众培训意愿的基础上,一项项十分有利于群众实现自主就业的技能课程“火热”展开。

  安置区群众拉姆拿到中餐烹饪的技能合格证书后激动万分,她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在安置区开一家小餐馆,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新生活。

  据了解,截至2023年12月,全州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19231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4%,19个200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有劳动力4676人,已实现就业4022人,就业率86.01%。800人以上安置区有劳动力1051人,已实现就业915人,半弱劳动力就业61人,就业率100%。

  只有做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才能让安置与安心同在。何为“乐业”?必然是要有产业的发展。为此,甘孜州因地制宜,优先发展牦牛、藏香猪、青稞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实施搬迁后扶促农增收行动、实施高质量“庭院经济”等方式,同步与搬迁群众建立入股分红、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搬迁群众长效稳定增收。

  位于色达县城区北1公里处,占地面积1300亩的安康社区,共有居民486户,其中易地移民搬迁235户,是全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安置点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齐全半岛官网,让色达的农牧民群众逐步实现了从“逐水草而居”到“有房住”“住得好”“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对于从康勒乡打西村色吉沟搬到安康社区的巴德而言,与老房子相比,用他的话说,”如今的生活太好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代表性传承人,安康社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让他的“彩绘石刻”不愁销售渠道,家中的收入也翻了几番。

  为了让入住群众能够“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色达县全面梳理安康社区集体经济情况,建立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精心培养以巴德为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艺人,持续植入扶持产业。2023年争取财政衔接资金400万元,在安康社区实施“农民工就业服务站+民宿产业发展+龙盈智慧美术发展专业合作社”项目。同时抓实社区集体经济,在保留搬迁群众户籍所在地村集体经济分红的基础上,将三家商砼站出让费作为安康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累计为搬迁群众分红151万元,为社区搬迁群众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特色产业持续提升发展动能,搬迁群众自主“造血”能力得到加强,易地搬迁安置点才能释放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据了解,目前,全州19个200人以上安置区已配套建成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25个,实现收益约283.81万元,带动吸纳搬迁劳动力务工就业202人,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其中,甘孜县吉绒隆沟、德格县雨托、石渠县查格、巴塘县桃源地巫4个200人以上安置区通过股份合作、资源合作、资金入股等有效方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春节期间,巴塘县地巫镇“桃源地坞”搬迁点,干部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庆新春佳节。精彩的节目让周围观众掌声不断,看着村民们开心快乐的笑脸,村民扎西曲批不由得感叹:“搬下来后生活条件肉眼可见的变好,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丰富的文体活动以外,在这个居住了119户搬迁群众的安置点,不仅有以藏香鸡、藏香猪、中华小蜜蜂养殖为基础,延伸青稞酒酿造和乡村旅游的特色产业,每年的专场招聘、就业培训、理论宣讲、医疗义诊等活动也层出不穷,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各种事情都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

  如何提升安置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地巫镇紧盯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创建等中心工作,持续推进示范镇、示范村建设,以“三治”为抓手,推进辖区环境整治。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各类村级事务。持续推广“五好家庭”评选,推行家风、村风和镇风文明,并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室、文体活动场所等场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遵纪守法、破除陋习,不断推进移风易俗。

  “我们搬迁上来的有甲雪、中真、坝伙三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还建立了群团服务站、扶贫超市,大家可以用积分在超市里兑换物资,村民们都特别高兴。”地巫镇甲雪村党支部格松吉村说。目前,巴塘县已有效实现了搬迁群众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成为甘孜州深入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的“巴塘实践”。

  近年来,甘孜州持续推进“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强体系、稳增收、提服务、树新风”为抓手,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切实解决群众困难诉求;同时推动完善村规民约体系建设,切实做好便民服务、家庭卫生行动、移风易俗红黑榜治理等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团结和谐新社区。下一步,甘孜州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为支撑,持续抓好促进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和产业培育等工作,持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重点工作上台阶、见实效,让易地搬迁安置区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网”或“中国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