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半岛官网下载【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巴掌田鸡窝地也能产“金蛋” 来自城口沿河乡的脱贫故事

  半岛官网下载【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巴掌田鸡窝地也能产“金蛋” 来自城口沿河乡的脱贫故事华龙网10月17日6时30分讯(记者 李春燕 李天春 余春兰)“忆昔日,沿河、沿河,提起甩脑壳;看今朝,沿河公路四通八达,吃穿住行各不差,学生上学笑哈哈…… ”这是城口县沿河乡联坪村老党员黄由怀写的一首顺口溜。10月11日,记者前往沿河乡联坪村采访,深入挖掘村民的生活变迁和脱贫增收的故事。

  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最低海拔481米,最高海拔2134米。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是沿河乡的“外貌”。

  11日下午2点,记者一行经过蜿蜒的盘山公路到达联坪村,第一印象是村庄整洁干净。公路两边的房屋“穿”着清一色的白色外衣,手绘的劳动场景形象生动。“不怕路长只怕志短”、“勇于同贫困思想作斗争”、“传承红军精做吃苦耐劳的联坪人”……这些励志语言在房屋的外墙上非常醒目,让人感受到精神扶贫的力量所在。

  今年7月,沿河乡启动联坪村的改善人居环境项目,村民出一部分钱,政府补贴一部分,对100多户村民的人居环境实施改造。上个月,村公路两边的电线杆上,全部安装了崭新的太阳能灯,村民晚上走路不再“打黑摸”。

  结婚之后,刘文奎仍然没有摆脱大山的束缚。由于交通不便,外界的信息被阻隔,她和丈夫一起种包谷、红苕、洋芋,庄稼收成差时生活都成问题。养的鸡、猪变不了钱只能自己吃。要到沿河乡赶场,只有走崎岖的羊肠小道,往返要花一天时间。

  “在高山上生活,走陡坡是常有的事情,随时要拄拐杖,稍不注意要摔跟头。一个背篓滚下山,如果要去捡,得花半天时间”。刘文奎说,山高路不平,实在没办法,日子过得真苦。

  2000年,沿河乡启动联坪村的公路修建。没有大型挖掘机,乡政府就花钱买来开山辟路。群情振奋的村民们,热火朝天参与修路。

  刘文奎记得,在修路的时候,她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下山修路。饿了就用自带的粑粑充饥。天黑收工,她打着火把回家。修路很辛苦,她和其他村民没有一点怨言。大家都希望把路修好,早点过上好日子。

  联坪村终于通车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成为历史。原生态的土鸡、竹笋、蜂蜜开始通过摩托车、小汽车运到沿河乡场镇去卖。随着经济收入增加,散居在山上的村民开始陆续搬到公路边“安营扎寨”。

  刘文奎摘掉“穷帽”之后心情很高兴。在地坝边与记者交谈,脸上充满阳光:“如果不是政策好,我恐怕还在高山上受穷,感谢政府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实事、好事”。

  “如果没有可持续的产业,脱贫增收就是空话。”联坪村党支部刘文中说,山地鸡、中药材和蜂蜜等特产虽然深受市场青睐,但是形成不了规模,无法支撑全村经济的后续发展。

  在联坪村,有家小企业种植花菇,老板是城口人,花菇种植技术是从湖北随县学的。沿河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受到启发,花菇的故事从此开始。

  2017年7月,在广泛征求村见的基础上,沿河乡政府决定发动村民种植花菇。第一次种花菇,不知“水深水浅”, 17户村民首吃“螃蟹”。

  9月5日,市纪委监委扶贫集团驻沿河乡联坪村“”王永超“扎”进联坪村。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他向沿河乡政府建议,从源头上学习花菇种植技术,让花菇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产业。

  发展的思路明确之后,沿河乡政府启动扶贫资金,为村民修建食用菌种植大棚,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联坪村也成立了3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企业,建起1个半自动化食用菌生产扶贫车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底,联坪村种植的10万袋花菇“开花结果”,村民平均每户都通过发展花菇获得了新产业收入,联坪村也确定将花菇作为全村主要增收产业继续发展壮大。

  在花菇出产最忙的时候,装菌工人需求量大,联坪村的村民不够用,出现了“用工荒”。邻村的村民闻讯赶来,成为装菌“临时工”,挣到一笔可观的务工收入。

  刘文中说,联坪村种植花菇尝到甜头。2017年,在花菇大棚务工的村民,达到200多人次,务工总收入达30万元。

  今年,联坪村布局发展25万袋花菇,种植规模达到100余亩,预计年产鲜菇30万斤,干菇5万斤,预计年产值可达325万元。

  花菇种植面积扩大,技术是关键。今年6月28日,王永超带领村民,第三次到殷店镇“取经”,并选聘到当地村民张祖国长驻联坪村,作为花菇技术指导。张祖国有10多年花菇种植经验。

  今年春节之后,有200多名村民不再外出务工,留在家乡参与花菇种植。在家门口能够增收,还能照顾一家老小,何必背井离乡?村民王正召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他在沿河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其他村民合作种植花菇,单户种植量达1万余袋,预计收入可达四万元。这笔收入,不比他在外面打工少。同时,他还能在家照顾103岁的婆婆尽孝心。

  花菇种植收益明显。刘文中说,村民的收益包括土地流转租金、土地转让财产性收入、务工工资、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等,一年的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差。

  “我听村干部讲种植花菇有前途,我觉得花菇还可以,有‘钱’途,就决定试一试。”村民邓信发说,去年他种植花菇,收入2万多元。今年,他通过无息和政府贴息,20万元作为股金,与4位村民一同成立了合作社,又种植了5万袋。

  花菇大棚架子、设备和物联网远程终端技术,都是乡政府用扶贫资金来扶持。邓信发种植花菇的成本,只是菌种与人工费用。按照市场行情预估,预计今年他可分到4万余元的纯利润。

  “一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半岛,现在的政策真是好!”邓信发说,村里引进了全国西部最大的鲜菇经销商,花菇销路不愁。

  通往联坪村的公路虽然硬化了,但是由于弯道多、坡陡、路窄,大货车无法进村。10月10日,城口县交委的工作人员到联坪村实地测设,拟对村级公路实施窄路面加宽,全力解决制约交通的“瓶颈”问题。

  花菇种植的背后,承载着联坪村持续增收的希望。致富之路在“和美联坪人”的脚下延伸,好日子还在后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