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工人日报 他们在北非工地在地中海南岸的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以西100多公里的甘塔斯山上,北非第一长隧——天津港保税区企业中铁十二局阿尔及利亚55公里铁路标项目甘塔斯隧道建设工地,建设者正在为隧道后续机电工程及全线通车做最后准备。
甘塔斯隧道为阿尔及利亚北方铁路干线西段重要关卡。隧道贯通后,线路由翻山而行变为穿山而过,时速可提升至160公里,极大推动铁路沿线阿尔及利亚多个省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中国的建设者们用中国方案融合欧洲标准破解世界难题,填补了国内设计和施工技术在环地中海泥灰岩地质条件下应用的空白,赢得了国际声誉。
甘塔斯隧道,人称“三极”隧道,地质状况极差,内部地应力极高,膨胀性极强。开挖是石、风吹成渣、遇水变泥的膨胀性泥灰岩地质,容易导致隧道塌方,被称为“工程师的灾难”。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让欧洲工程师接受我们的标准和方案。”项目经理黄红卫回忆说。他在阿尔及利亚工作了16年,是甘塔斯隧道技术攻关的主要贡献者。
按照原设计方案,从隧道出口往里面施工到700米处时,底部突然翘起,周边向内挤压,泥灰岩挤压着钢拱架发出持续的“咔咔”声,项目部经过迅速加固支撑等措施控制住了局面。但后续施工中遭遇大量泥石流涌出,大量岩块滚落,危及安全。
“设计方案不可能有误,问题肯定出在施工技术。”这是欧洲设计团队的第一反应。最终调查结果显示:问题为设计的支护结构不满足现场地质条件,施工继而停滞。项目部向国内外专家寻求技术支持。
“地层松软,想办法加固,把需要分几步开挖的断面,合起来一次开挖,减少开挖次数,采用三层拱架,分次施工,逐步释放泥灰岩的应力,以克服泥灰岩隧道变形技术难题。”项目部提出变欧洲方案的“一层支护”为中国标准的“三层支护”,欧洲监理因未见过此施工法,不认可。
为了用事实说服业主与监理方,项目部自担成本主动做了16米的隧道试验段检验支护效果,施工质量完全符合业主、监理要求,让欧洲监理真正认可到中国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黄红卫回忆,这样的反复沟通和论证,经过一年多的“摩擦”“碰撞”,中欧标准理念在“日久见人心”和“实践出真知”中实现融合。
这样的“碰撞”与改变还有很多。过去,当地商店周五、周六关门,当地工人不上班。隧道开挖施工,空气质量虽然达标,但当地工人认为空气不如洞外新鲜,不愿意参与施工。120名中国工人分组连班推进施工,完成了隧道开挖。受中国工人影响,现状在改变,商店周五、周六不关门了,当地工人也愿意参与施工了半岛官方网站。
项目部对当地工人进行专业培训,深化“导师带徒”活动,1名中方工人带领10至20名当地工人,为当地培育技能型工人,使各工种工人达到熟练操作水平。
当地挖机司机纳比尔,从简单的装土开始学起,目前对修坡等复杂地形开挖施工都能够胜任。他由衷地说:“感谢中国工人!在这里工作体面,还学到了技术,以后好找工作了。”
“女儿出生20天,我就到了海外,幼年、初中的陪伴为空白,如今女儿已16岁,在上高中。妻子承担了所有家务。对家人的愧疚以后再弥补吧!”黄红卫说。
相隔万里,跨越时差表达关心成了常态,通过屏幕了解近况变成习惯,每一名建设者对亲人的思念与愧疚都被深藏心底。
在施工处于关键期时,工区技术干部蒋松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推迟婚期,承诺“隧道不通不休假”,以严谨态度坚守岗位,在最短时间内加固并稳定岩石,保证了隧道正常作业。隧道贯通后,他才回国探亲。如今,蒋松已经成长为项目副总工程师。
过去,签证难、转机也费时费力,项目部职工两至三年才回国一次。考虑到海外事业的长期性,后来,项目部调整了休假制度,职工每5个月可回国休假一次。“如今,直航开通了,来阿尔及利亚更方便了。”黄红卫说。为了缓解职工压力,项目部定时组织职工聚餐,增进交流互动。